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冯咏梅 | 梅香馥郁韵悠长——我和中国戏剧梅花奖的故事

冯咏梅 中国戏剧杂志 2024-03-25

编者按

由中国文联和中国戏剧家协会共同主办的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中国戏剧梅花奖)创立于1983年,以“梅花香自苦寒来”为寓意,旨在推动舞台艺术的中心——演员表演艺术的发展,鼓励中青年演员的迅速成长。40年来,梅花奖已举办31届,共评出京剧、昆曲等65个戏曲剧种和话剧、歌剧、音乐剧、舞剧等门类,涵盖包括台湾省在内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建设兵团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获奖演员726名,让人们看到了40年来戏剧舞台上的人才辈出!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文艺事业进一步大发展和大繁荣,我刊特为纪念“梅花奖”创办40周年开辟专栏,旨在探讨40年来我国戏剧表演艺术的成就和经验。希望在表演艺术家和理论评论家的联合把脉下,中国戏剧表演艺术继往开来,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中国戏剧发展谱写新的辉煌!

冯咏梅

云南省文联副主席

中国戏曲表演学会副会长

玉溪市滇剧院院长

国家一级演员

滇剧竹派传人

第17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

中国戏剧梅花奖自1983年创办以来,已整整40年了。40年来,众多优秀演员通过这个奖项被大众所熟知,被各界所认可。我荣获“梅花奖”已有23年了。23年来,“梅花奖”带给我无穷力量,激励我不断前行。在该奖创办40年之际,我抚今追昔,不禁思绪万千,心潮难平。

冯咏梅获得第17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一、那年摘梅


1999年,我29岁。当时,剧院领导为了培养人才,专门为我量身打造了一台大型传奇滇剧《京娘》。这个戏,是云南资深编剧陶增义老师根据滇剧“竹派”名家、我的恩师万象贞老师的折子戏改编的,不仅对原故事做了丰富扩展和深入挖掘,还尽可能保留了“竹派”的声腔特色;剧院领导又专门邀请了川剧表演艺术家刘芸老师来做艺术指导,帮我从表演、声腔上进一步提高。一番功夫下来,我的进步有目共睹,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剧院领导决定带着《京娘》进京。

滇剧《京娘》


那是我第一次在北京的舞台上领衔主演,紧张和激动的心情自不必说,但更多的还是担忧,担心云南的方言北方听不懂,担心滇剧唱腔不能被北京观众接受,也担心自己不能很好地完成演出任务。第一天,我们在中央戏剧学院演出,观众虽然没有满座,但也不少。我倾心投入地演,观众也都仔细地看,随着热情的掌声和不断的叫好声,大家的担心烟消云散。第二天,演出现场爆满,很多观众甚至是站在后排或者坐在过道上看完了整场演出。这是一段让我终生难忘的经历,也让我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了作为一名云南地方戏曲演员的荣耀和自信。滇剧《京娘》在北京唱响了,我也凭借这个戏荣获了第17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这个奖项,从此成为了我攀登艺术高峰的新起点。 

滇剧《京娘》


二、梅香馥郁

滇剧《西施梦》


喜获“梅花奖”之后,我走上了院团的管理岗位。我深知,无论是“梅花奖”演员还是院团管理者,我都必须去做更多的拓展与尝试,在传承和发展滇剧的道路上永不停歇。2007年,剧团创排了大型滇剧《西施梦》,我在该剧中领衔主演西施。该剧入选了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荣获了上海白玉兰“集体奖”。之后,我一直想要寻找到一个既适合滇剧排演,又有利于我表演创造的剧本。经过不懈的努力,我最终找到了《水莽草》。从2012年初次排演至今,这个戏几次改版,荣获了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在内的很多国家级和省级大奖,入选了中国剧协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年百部优秀剧作典藏》,进行了两次全国巡演和一次云南省内巡演,四次入选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足迹遍及云南全省及全国大部分地区,极大提升了剧种、剧院、剧目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成为了云南近年来舞台剧的优秀代表作。

滇剧《水莽草》


2017年,为了拓展更多的可能,我尝试首次用滇剧来演绎外国名剧,排演剧作大家徐棻老师改编的《贵妇还乡》。这个戏改编自瑞士剧作家迪伦马特的名剧《老妇还乡》。我在剧中领衔主演何小丽取得了成功,受到了专家和观众的一致认可和喜爱,也在云南省新剧目展演中荣获了“新剧目大奖”。

滇剧《贵妇还乡》


随着近年来小剧场戏曲的蓬勃发展,我开始思考小剧场滇剧的创作。2020年,我带领团队再次移植了徐棻老师的《马克白夫人》,我在剧中饰演马克白夫人。这个戏先后入选了在上海举办的2020中国小剧场戏曲展演和在北京举办的第七届当代小剧场戏曲艺术节,荣获了“优秀剧目奖”,获得了各地专家和观众的高度赞誉。

滇剧《马克白夫人》


除此以外,我还在云南首开先河,举办了“滇剧花灯交响乐个人演唱会”,多次代表云南滇剧登上央视戏曲春晚、中秋晚会的舞台,为国家领导人和全国观众唱响滇剧,还荣幸地获得了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殊荣!

二十几年的积累和沉淀,我逐渐成长为滇剧的继承者、创造者和带头人,但我仍在不断攀登。我深知艺无止境,唯有终身求索,才能达到艺术的彼岸。我想,这才是对“梅花奖”的最好回馈。


三、梅韵悠长


我有一个夙愿,就是希望玉溪滇剧能够梅香不断,盛开出更多的“梅花”。为此,我一直寻寻觅觅。2017年,我喜收四位爱徒,殷永萍、陈莉依、朱理智、洪小柱成为滇剧“竹派”的第四代传人。目前,四位爱徒均在各类赛事中崭露头角,成长为了滇剧的新生骨干力量。殷永萍凭借滇剧《祝福》荣获了云南戏剧最高奖“山茶花表演奖”;陈莉依不仅领衔主演了青春滇剧《红盖头》,还同时主演了剧院几年来推出的精品剧目《水莽草》《王者江上》《贵妇还乡》《一夜乾坤》等,多次荣获了玉溪市及云南省青年演员大赛一等奖,云南省非遗展演周“传承奖”等;朱理智相继荣获了玉溪市及云南省青年演员大赛一等奖和其他各类奖项;洪小柱作为唯一一名票友徒弟,也一直活跃在民间演出活动中,带领着一方业余班社传播滇剧。除了滇剧“竹派”传承人的培养,我也为玉溪市滇剧院女老生潘亚洁、花脸李卫明等优秀演员量身打造了《选才记》《王者江上》等剧目,助推他们滇剧艺术的道路上不断向前。我相信,他们的每一次进步,都是向着“梅花奖”迈进。

冯咏梅谢师收徒晚会


时间总是在忙忙碌碌中悄无声息地流淌。“摘梅”23年来,演了许多戏,培养了许多人,做了许多事。蓦然回首,我自问可以坦然面对“梅花奖”。去年,我带领剧院的同仁们举办了隆重的庆祝建院70周年活动。庆祝之余,我也把这次活动视为了自己多年来的一个艺术小结。我想,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会将更多的精力转移到滇剧艺术的传承和人才培养上,尽力为我热爱了一辈子的滇剧事业培养出更多的“梅花奖”。因为我始终觉得,“梅花奖”不仅仅是个人的荣誉,更是对一方文化和戏剧的引领,是依靠自己的个人影响力助推地方各项事业取得更好效益的担当与使命。

梅花玉骨冰心,梅韵深远悠长。深情祝福中国戏剧梅花奖创办40周年,衷心祝福中国戏剧展翅翱翔。

  本栏往期回顾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征文进行时 |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张培培 | 用热爱和敬仰,点亮属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那一朵梅花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王红丽 | 红梅俏丽不争春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翁国生 | 雪终输梅一段香——我的“梅花奖”故事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董 伟 | 创建梅花奖艺术团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顾 芗 | 红梅盛放迎春来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冯玉萍 | 不经一番寒彻骨 怎得梅花扑鼻香——庆祝中国戏剧梅花奖创立40周年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田蔓莎 | 寒梅沁香伴我行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谷好好 | 梅花香自苦寒来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景雪变 | 肩负起新时代文艺的报春使命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林为林 | 傲骨冰雪暗香来——写在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周育德 | 说说我认识的几朵梅花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孟广禄 | 砥砺艺术初心,传承梅花精神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宋国锋 | 梅花激励40载  甘为剧坛效毕生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谢 涛 | 逐梦梨园 傲梅幽绽——我与中国戏剧梅花奖的故事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任跟心 | 傲雪红梅 伴我同行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李树建 | 一个农村放牛娃的“梅花梦”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徐 棻 | 梅花十二朵  迎春次第开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茅威涛 | 名演员的秘密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罗怀臻 | 更科学,更公正,更荣光——写在中国戏剧梅花奖创办40周年之际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季国平 | 重新认识梅花奖的深远意义和当代价值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王蕴明 | 凌霜傲雪报春晖——写在中国戏剧梅花奖创立40周年之际


责任编辑 靳文泰

设计制作 孙竹 尹明钰

主管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 中国戏剧家协会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